【森林課程】小學生下白泥捉蟹學紅樹林知識 培養自理技能及愛護環境態度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12/07 06:00

分享:

分享:

學生「捉蟹仔」的同時會學習有關紅樹林的知識。(曾耀輝攝)

新冠疫情下,學生外出玩樂的時間大減,亦缺乏與大自然的聯繫,有小學就帶學生參加「森林課程」,期望在戶外學習並同時培養學生的態度及技能。森林學院一森堂總監鄭燕霞認為,戶外教育可透過體驗式學習提升學生知識及社交能力等,大自然日後將逐漸成為重要的學習場所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戴上手套、拿起泥鏟,一群來自宣道會台山陳元喜小學的小二生興奮地在下白泥泥灘上「捉蟹仔」,玩樂過後又拿着夾子學習垃圾分類,亦要自行用刷子清潔沾上泥巴的白鞋子。他們正在進行森林課程,本學年將會4次去到戶外上課,主題包括植物研究、定向尋寶等等。

該校已是第2年參加森林課程,有曾經參與課程的學生說,疫情期間很少外出玩耍,上課時學習到放風箏、製造辣椒水,更有推木頭車、坐木筏的有趣經驗。副校長高家進說,校方期望學生可透過親身經歷,讓學生可親親大自然,亦學會尊重及愛護環境,並在過程中與人合作,訓練自理能力。高家進說,大部分學生都十分享受森林課程,「講感受嗰時都好踴躍,一提起會好滔滔不絕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創立森林學院的一森堂總監鄭燕霞稱,包含戶外元素、接觸到大自然,都可以算是森林課程。她曾在中小學任教10多年,觀察到學生缺少技能上的訓練,故啟發她研究世界各地的森林課程,並期望在本港推動,從知識、態度及技能上3個層面上訓練學生。

鄭認為,疫情期間傳統教室的功能減弱,加上學生減少出門,缺乏運動與大自然聯繫,令不少學校意會到讓小朋友與大自然接觸的重要性。她認為,森林課程日後會愈來愈受學校歡迎,逐漸成為傳統教室及虛擬教室外的另一重要學習場所。

她稱,研究國外經驗,不少文獻指出,恒常的森林課程可改善學生體力、令情緒更穩定,亦可提升社交能力,改善學習:

最即時睇到嘅,係小朋友可以「放電」,嗰晚都好瞓啲;社交能力都有提升,因為大自然入面好少喺自己一個人。戶外學習你真係望住隻蟹去學,效果好過你就咁睇書,學習都立體啲。

認為,戶外教育可提升學生知識及社交等能力。(曾耀輝攝)

她提到至今已與近100間學校合作,課程主要分為3大類,包括主題式學習,如小農夫、小漁夫、野外求生等;另亦有針對學校課程需要、度身訂造的跨學科學習活動,以數學科為例,學生可於大自然中,掌握辨別方向、量度距離的技巧;另設行山課程。她建議,若學校想參與森林課,可以先嘗試一日課程,測試學生的反應。

「學與教博覽2022」今日(7日)起舉行,今年主題演講焦點議題包括「環球視野 宏觀教育」、「未來教育 教育未來」等,鄭燕霞是其中一位演講嘉賓,將分享森林課程的好處等資訊。

一眾宣道會台山陳元喜小學學生進行森林課程。(曾耀輝攝)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黃悅晴